在中国对加密货币交易持续保持严格监管的宏观背景下,一则看似寻常的学术探讨文章,却在金融与科技界激起了千层浪。2025年9月11日,由中央党校主办的权威媒体《学习时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稳定币的技术原理与信任逻辑》的深度文章。
此举迅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解读。作为中央级的重要理论刊物,《学习时报》的选题和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官方的关注点和研究方向。因此,这篇对稳定币进行全面、客观甚至带有积极展望的剖析,被普遍视为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可能预示着中国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战略思维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转变。
该篇文章并非简单的批判或警告,而是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性地梳理了稳定币的定义、发展、技术基础及未来挑战,展现了对这一新兴事物的高度理解。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稳定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通过与美元等法定货币挂钩来维持价格稳定的数字资产。它巧妙地结合了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交易高效、低成本优势,以及传统货币的价值稳定特性。文章肯定了其在交易结算、跨境支付和资产代币化(RWA)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指出其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2800亿美元。
文章回顾了稳定币从2014年USDT诞生,到2020年DeFi热潮推动其需求激增,再到2022年算法稳定币UST引发全球监管警觉的完整发展脉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球监管的最新动态,明确提及了美国的《GENIUS法案》、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以及香港的《稳定币条例》,承认这些框架为稳定币的合规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技术层面,文章将稳定币清晰地划分为三类:链下资产抵押型(如USDT、USDC)、链上资产抵押型(如DAI)和算法稳定币。文章指出,其价值稳定与安全运行,仰赖于区块链的数据不可篡改性和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执行能力。而在信任逻辑上,文章认为稳定币的信任来源于三个方面:锚定机制的可靠性、技术本身的透明可验证性,以及日益完善的监管保障。同时,文章也客观指出了不同类型稳定币的内在风险,例如算法稳定币因缺乏实质资产支撑而风险较高。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对稳定币的未来给予了相当乐观的展望。文章预测,在成熟的监管和技术突破下,稳定币市场有望扩张至数万亿美元的规模,并渗透到供应链金融、房地产代币化等更广泛的实体经济领域,最终可能成为主流金融的基础设施之一。
《学习时报》刊发此文,其意义远超文章内容本身。综合市场分析,此举可能释放出以下四个深层次的战略信号:
政策探索与监管预演:文章对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的详细梳理,表明中国决策层正在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领域。这可能是在为未来制定中国自身的稳定币相关监管政策,甚至是进行小范围试点做理论准备和舆论铺垫。文章强调“创新与严格监管并重”的基调,暗示未来的政策可能寻求在鼓励技术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数字人民币的“攻防”考量:以美元为锚的稳定币(如USDT和USDC)在全球跨境支付领域的快速扩张,客观上对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数字人民币(e-CNY)国际化构成了潜在挑战。官方媒体深入研究稳定币的技术优势和运营模式,可能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其成功经验来优化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应用场景。更有甚者,这也可能是在为探索由离岸人民币(CNH)锚定的合规稳定币,以另一种路径提升人民币在全球数字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做准备。
争夺全球数字金融话语权:随着数字金融成为全球竞争的新赛道,中国显然不希望在规则制定中处于被动地位。通过深入研究并公开探讨,中国正在向世界表明其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思考。文章特别提及香港的稳定币监管进展,这可能暗示着香港将继续扮演“试验田”的角色,为中国内地探索数字资产监管、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积累宝贵经验。
公众教育与风险防范:在肯定稳定币潜力的同时,文章也清晰地指出了其风险。在国家层面,这可以被视为一次面向国内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乃至社会公众的“科普”和风险教育。通过提升各界对数字金融的科学认知,有助于在未来推广数字人民币或相关数字资产时,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诈骗和投机风险,为国内数字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夯实社会基础。
总而言之,尽管中国对加密货币的严格政策并未改变,但《学习时报》这篇关于稳定币的深度文章,无疑标志着中国官方的视角,正从过去的防堵与排斥,转向更为务实的深入研究、战略布局与未来预演。在全球数字金融浪潮不可逆转的今天,中国正以其特有的方式,谨慎而深刻地思考着如何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出自己的声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