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文章 > 刘红卫:《学习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七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
刘红卫:《学习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七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
时间:2025-05-16 05:53:40 点击次数:

  中药材GAP不仅是质量管控的工具,更是中药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六统一”+“可追溯”是新版中药材GAP的重要亮点,也是新版中药材GAP建设规范化生产基地的核心要点。关注“关键环节”是新版中药材GAP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

  前六篇(刘红卫:落实推进GAP对中药行业和企业有啥好处)(刘红卫:中药材GAP生产基地怎么统一规划)(刘红卫:中药材GAP种子种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的统一供应)(刘红卫:中药材GAP统一肥料、农药或者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措施)(刘红卫:中药材GAP中药材种植与养殖的技术规程必须统一)(刘红卫:中药材GAP统一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的文章,今天是中药材GAP系列文章的第七篇,让我们重点讨论“中药材GAP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的问题。

  图12017年4月13日笔者在福建省福鼎市贯岭镇栀子初加工厂参观考察时留影

  (一)包装材料及包装方法要求:包括采收、加工、贮存各阶段的包装材料要求及包装方法;

  (四)贮存场所及要求:包括采收后临时存放、加工过程中存放、成品存放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一百零三条 包装材料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药材特点,能够保持中药材质量;禁止采用肥料、农药等包装袋包装药材;毒性、易制毒、按品管理中药材应当使用有专门标记的特殊包装;鼓励使用绿色循环可追溯周转筐。

  第一百零四条 采用可较好保持中药材质量稳定的包装方法,鼓励采用现代包装方法和器具。

  第一百零五条 根据中药材对贮存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的要求,确定仓储设施条件;鼓励采用有利于中药材质量稳定的冷藏、气调等现代贮存保管新技术、新设备。

  第一百零六条 明确贮存的避光、遮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养护管理措施;使用的熏蒸剂不能带来质量和安全风险,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性熏蒸剂;禁止贮存过程使用硫磺熏蒸。

  第一百零八条 企业应当按照制定的包装技术规程,选用包装材料,进行规范包装。

  第一百零九条 包装前确保工作场所和包装材料已处于清洁或者待用状态,无其它异物。

  第一百一十条 包装袋应当有清晰标签,不易脱落或者损坏;标示内容包括品名、基原、批号、规格、产地、数量或重量、采收日期、包装日期、保质期、追溯标志、企业名称等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条 应当执行中药材放行制度,对每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审核生产、检验等相关记录;由质量管理负责人签名批准放行,确保每批中药材生产、检验符合标准和技术规程要求;不合格药材应当单独处理,并有记录。

  第一百一十三条 应当分区存放中药材,不同品种、不同批中药材不得混叉存放;保证贮存所需要的条件,如洁净度、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

  第一百一十四条 应当建立中药材贮存定期检查制度,防止虫蛀、霉变、腐烂、泛油等的发生。

  第一百一十六条 应当按照技术规程装卸、运输;防止发生混淆、污染、异物混入、包装破损、雨雪淋湿等。

  第一百一十七条 应当有产品发运的记录,可追查每批产品销售情况;防止发运过程中的破损、混淆和差错等。

  学习《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九章,使我深刻认识到包装、放行与储运环节对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的关键作用。

  技术规程是保障中药材在仓储物流环节质量稳定的核心准则。从包装材料选择、标签设计到运输路线规划,每个细节都需精确把控。如选用防潮、无毒包装材料,确保药材在储存运输中品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依据药材特性制定科学养护计划,为其品质稳定提供保障。严格遵循技术规程,能降低损耗、提升质量稳定性,为后续加工和使用筑牢基础。在实际操作中,技术规程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易碎的花类药材与质地坚硬的根茎类药材,搬运方式和堆码高度要求截然不同。以搬运为例,像那些质地脆弱的花类药材,像金银花、菊花,稍不注意就会破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轻拿轻放,使用专门定制的软质搬运工具,避免损伤。在运输环节,技术规程对温湿度的要求更是重中之重。比如运输鲜地黄, 温度必须控制在2 - 8℃,湿度在85% - 90%,不然鲜地黄很容易腐烂变质。只有严格遵循这些技术规程,我们才能确保中药材的质量不受损。

  包装管理至关重要,是中药材的“保护衣”和“身份证”,是中药材仓储物流的关键防线。规范的包装不仅能防止药材在流通过程中受污染、变质,还能通过清晰准确的标签传递关键信息,实现质量追溯。优质包装材料能防潮、防虫、防污染,延长药材保质期。规范的标签标注产地、采收时间、规格等信息,方便仓储时分类管理与物流运输中的精准识别,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也能快速溯源。例如某合作社图便宜,用了质量不太好的包装塑料袋,结果在仓库放了没多久,里面的枸杞就受潮结块了,损失不小。从那以后,他们选用包装材料时,一定会优先考虑防潮、防虫、防氧化的性能。再就是标签,清晰准确的标签是仓储物流高效运转的关键。标签信息模糊不全,会对企业仓储货运带来很多麻烦,规范的标签要包含药材名称、产地、采收时间、保质期等关键信息,方便我们快速识别和管理。

  放行与储存管理是把控质量的重要关卡。放行前细致的质量检验,杜绝不合格药材流入市场,是保障消费者用药安全的关键。在储存环节,合理规划仓库布局,依据药材特性分区存放,精准调控温湿度、做好防虫防鼠措施等,为药材品质的长期保持创造适宜环境。不同的中药材对温湿度的要求不同,像人参,适宜储存在温度15 - 20℃、相对湿度60% - 70%的环境里,这样才能保证它的药效。同时,还要定期对库存进行盘点和检查,及时发现药材是否有霉变、虫蛀等问题。定期盘点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变质、虫蛀等问题药材,避免损失扩大。只有储存管理做到位,才能保证出库药材质量合格、数量准确。

  学习这一章让我明白,中药材质量是全过程管理的结果,包装、放行与储运虽处于生产后端,但对最终质量影响深远。只有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守规范,才能确保中药材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推动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在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六统一”是确保中药材质量稳定性和可追溯性的核心措施之一,其中“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尤为关键。以下是结合产地实际情况,对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重要性的分析,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参照执行的建议。

  1. 包装规格混乱:不同产地使用编织袋、麻袋、纸箱、塑料膜等多种包装材料,规格从5kg到50kg不等。

  2. 贮存条件参差:部分产区采用露天堆放,温湿度控制缺失,导致药材霉变率高达8%-12%。

  3. 标签信息不全:80%的包装未标注采收日期、产地溯源码、质量等级等关键信息

  典型案例:2024年某药企采购的黄芪饮片,因包装破损导致水分超标,整批药材价值损失超200万元。

  根据新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结合产地实际制定以下标准:

  中药材的包装与贮存环节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中药材有效成分易受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影响。不同产地的中药材因气候、环境和操作习惯的差异,容易导致质量不稳定。统一规程通过规范包装材料(如避光、防潮材质)、密封方式(如真空或惰性气体填充)和贮存条件(如阴凉库分级管理),可最大限度减少氧化、霉变、虫蛀等问题。例如,甘肃陇西黄芪产区通过统一麻袋内衬防潮膜的包装方式,将含水量控制在12%以下,避免了南方高湿地区常见的结块变质现象。

  图5山西振东药业平顺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阴凉库的温湿度设备监控数据实时显屏

  中药材生产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参与者,统一的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是实现质量追溯的基础。通过规范包装标识和贮存记录,企业能够快速定位质量问题的源头,实现从生产地块到终端用户的全过程追溯。统一包装标识(如批号、采收日期、产地编码)和电子追溯系统,可快速定位问题环节。例如,某基地是包装破损导致生虫投诉,追溯发现因某批次未严格执行规程,最终锁定为仓储漏洞,针对性改进后复检合格率提升至99%。

  中药材在贮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高温、潮湿、虫害等,可能导致药材变质或失效。统一的贮存技术规程能够规范仓储条件、装卸方法和运输工具,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质量风险。产地初加工后的中药材若包装标准不一,在长途运输中易因堆码不当、挤压破裂导致药材混杂或污染。统一采用标准化托盘+防震箱体设计(如安徽六安GAP基地的瓦楞纸箱分级包装),可降低运输损耗率至5%以内。

  中药材行业涉及多个产地和生产单元,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统一的技术规程能够规范各生产单元的操作,减少因个体差异导致的质量问题,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特性不同,包装材料的选择应根据中药材的性质、产地环境和运输条件进行优化。建议如下:

  包装标准化:一是建立区域集中包装中心(建议每5000亩基地设立1个)。二是配置自动称量分装设备(误差0.5%)。三是推广二维码溯源标签(扫码可查全流程记录)。

  包装的选择:一是挥发性成分药材(如薄荷、艾叶):采用小规格真空包装,避免多次开封导致有效成分流失。二是易氧化药材(如丹参、三七):充氮包装+避光贮存,实验室数据显示可延长保质期30%以上。对于易碎或易变质的中药材,应选择防潮、防震的包装材料;对于毒性或特殊管理的中药材,需使用有专门标记的特殊包装。

  产地产区:高湿产区(如四川、广东):优先使用铝箔复合膜+干燥剂双重防潮,避免茯苓、天麻等含淀粉药材吸湿霉变。干燥产区(如甘肃、宁夏):采用透气性棉麻袋包装甘草、枸杞,防止过度脱水导致脆裂。

  图6第二届中国中药材物流大会2016年7月23日在安徽亳州召开笔者与部分专家留影

  根据产地的气候条件和中药材的贮存要求,合理规划仓储环境和仓储设施升级路径。

  合理规划仓储环境:潮湿地区,应加强通风和防潮措施;干燥地区,需注意保湿。同时,应配备相应的冷藏或阴凉设备,确保中药材在储存过程中的质量稳定。堆码规范:离地20cm、垛间距50cm,通风巷道宽度1.5m(参考安徽霍山石斛GAP基地标准)。例如,当归在采收后3个月内需保持15℃以下、湿度60%的阴凉库环境,后期可调整至常温库。

  仓储设施升级路径:新建:采用模块化气调库(每立方米建设成本降低30%)。 改造:传统仓库加装智能传感器(单库改造费用约2万元)。共享:建立区域仓储联盟(降低中小型种植户35%的仓储成本)。

  针对产地分散、生产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企业应加强对农户和合作社的培训。通过实地指导、技术手册和线上培训等方式,将统一的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传授给每一位生产者。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确保技术规程的有效落实。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将包装与贮存环节纳入追溯范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二维码、物联网等,记录中药材的包装时间、贮存条件、运输路线等信息,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结合《中药材GAP检查指南》,编制《包装与贮存操作手册》(含26个关键控制节点图示),针对不同药材特性制定图文版操作流程。例如:包装环节:分选称重内包装密封外箱加固标签打印(含二维码)的标准化动线设计。贮存环节:每日温湿度记录表+月度质量抽检制度。实施分级认证制度(初级操作员、高级管理员、质量监督员)。开展月度实操演练(重点强化暴雨、停电等突发情况处理)等。

  管理人员:学习《中药材GAP实施技术指导原则》中的风险评估方法,掌握虫害预警、异常温湿度应急处置。

  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如温湿度探头、气体检测仪),数据实时上传至省级追溯平台。安徽六安基地通过该体系,将仓储异常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小时。

  通过统一使用食品级无纺布包装(80g/袋),配合智能仓储系统,使挥发油保留率从82%提升至91%,客户投诉率下降76%。

  推行标准化木箱包装(内衬吸水纸)+冷链运输后,流通环节的霉变率从15%降至3%以下,每吨药材增值约2.3万元。

  包装与贮存是中药材质量链的最后一公里,其技术规程的统一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提升产业价值的关键抓手,对于保障中药材质量、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并非简单的流程固化,而是基于质量风险控制的系统工程。建议各产区建立标准-培训-督导三位一体推进机制,通过科学设计、动态管理和技术创新,提升中药材商品价值,助力产业从“粗放种植”向“精品智造”转型,有效推动统一技术规程的落地实施。从业者应参照《中药材GAP检查指南》和地域化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基地特点细化执行标准,真正实现“优质优价”的市场竞争力,为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2025年做好中药材GAP是非常重要的,且宜早不宜迟。笔者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与大家继续探讨“六统一”+“可追溯”应该怎么做?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与建议,下篇文章《学习中药材GAP》系列文章之八,将重点探讨《实施GAP的药材必须可追溯》,敬请大家关注!

  注明:文章所涉资料由刘红卫本人收集整理,部分源于网络。资料与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全面或者与现实不符,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权威资料和数据,还请业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针对第三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医药交叉学科与智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中医药大模型评测标准》

  5月10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中医药交叉学科与智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医药大模型评测标准》等多项重磅成果,标志着中医药领域在智能化、标准化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刘敏蒋玲慧杨仁邵阳报道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从唐代药王孙思邈在邵阳采药行医的故事伊始,到2024年全市中药材全产业链总产值达320.28亿元,从田间地头道地药材的传统种植到智能化工...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第五年,也是关键的最后一年。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正成为各地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抓手。从乌蒙山区的天麻种植到海南的鳄鱼养殖,...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加快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国新办3月21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回应社会关切...

  初夏时节,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麟凤镇麟凤社区的芍药基地繁花似锦,层层叠叠的粉白花瓣在云雾缭绕的青山间舒展,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打卡。这片蓬勃生长的“花海经济”,正是威信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贯彻花卉产业...

  本网站未发布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琼ICP备xxxxxxxx号